一场本该毫无悬念的对抗,最终却以令人错愕的结局落幕。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向全球约185个经济体挥舞关税大棒时,外界普遍预测的集体反击并未出现。相反,美国竟在“185比1”的悬殊较量中,取得了事实上的胜利,这暴露出现行国际合作机制的致命弱点。
这场胜利,与其说是实力碾压,不如说是对“囚徒困境”策略的成功运用。当各国为自身短期利益相互猜忌时,信任链条便会断裂,再庞大的联盟也可能不堪一击。贸易战的惨痛教训,迫使世界不得不反思:在人工智能这个决定未来的新战场,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最近提出的上海倡议,正是为此寻找答案。
贸易战:信任是如何崩塌的
那场贸易交锋,仿佛一场连锁反应的试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率先对美国妥协,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迅速引发了“破窗效应”,瓦解了集体抵抗的心理防线。各国开始各自打着算盘。
即便欧洲这样的经济巨头,也未能独善其身。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手握长达三个月的窗口期,却迟迟未采取有效反制,甚至推迟了对美关税报复。这种“亲美”的犹疑,最终导致欧盟错失良机,未能维护其集体利益。
亚洲的日本同样深陷泥潭。首相石破茂起初并不愿对美让步,但在国内参议院选举失利后,政治压力陡增,最终也屈从了特朗普政府的要求。这些案例无不揭示,在缺乏统一意志与有效协调机制时,强大如欧盟、日本也难以幸免。
当然,不乏有清醒的呼声。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曾主动访华,寻求通过加强与中国及欧洲的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压力。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也公开倡议,当现有框架失灵时,各国可建立一个“没有美国的合作体系”。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效果有限,凸显了缺乏整体行动的困境。
AI危机:全球治理的真空
视角转向当下,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其治理却严重滞后。数据触目惊心:今年记录在案的AI风险事件数量同比激增100%,从深度伪造到自动驾驶事故,技术失控的阴影已然笼罩。
“数字殖民主义”的风险也日益加剧。全球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算力投资中,高达80%涌向北美、欧洲和东亚,而非洲的数据中心容量占全球不足1%。这种技术鸿沟正在迅速扩大,使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
全球AI治理规则的碎片化更令人忧虑。欧盟推行严格的《人工智能法案》,而美国的政策却显得摇摆不定。标准的缺失不仅阻碍了技术合作,也为潜在的国际冲突埋下了伏笔,各国都逐渐意识到无序竞争的巨大风险。
上海倡议:反制囚徒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并计划将总部设在上海。这被视为一次系统性解决“囚徒困境”的全新尝试,旨在为AI领域构建一个“反脆弱”的合作体系。
上海倡议首先致力于建立信任枢纽。将总部定位为“超级枢纽”,其核心功能是提供算力、数据、场景等公共产品,以降低各方合作门槛,破除猜忌。例如,中国已在肯尼亚帮助建立AI创新中心,其系统能识别百余种农作物病虫害,农业减产率因此降低了30%。
其次,该倡议旨在设定共同底线,统一集体目标。通过提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和“全球AI风险评估框架”,以“软法先行”的方式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共同准则。这有助于避免因规则分歧而内耗,为全球AI伦理与安全规范的统一铺平道路。
再者,便是弥合能力差距,防止弱者因技术落后而被迫倒向强者。通过“能力建设普惠计划”,中国已在北京、上海举办两期AI研讨班,邀请四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八十余位代表参与。这种能力建设,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实力,使其有资本、有意愿留在多边合作框架之内。
结语:重塑全球合作的未来
贸易战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不能重蹈覆辙。面对美国可能在AI领域复制其单边主义模式,世界需要新的应对策略。中国倡议的核心价值,在于尝试构建一个超越传统竞争模式的合作体系。
西班牙《共和报》称赞其为“中国对多边主义的一次有力践行”。日本《朝日新闻》也认为,此举标志着“美国在AI治理领域的领导力正在被中国悄然取代”。在上海达成的共识,不仅关乎AI的未来,更可能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范式——即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共同准则,有效抵御单边主义的侵蚀,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