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迎来一周年。
6个月,举办超130场引才活动,招揽人才3万人——这是“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实施以来,中山取得的成效数据。在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市委人才办统筹推进下,中山牢牢把握招才引智黄金期,带领企业奔赴北京、香港、澳门、上海、湖南等地,跨省市大手笔引才。
中山招聘会现场。
深中通道通车背景下,湾区融合进程加速,中山率先接住了一波“流量”:这波流量不仅体现于文旅餐饮业态的人气上,更体现于在这座城市里安居乐业的群体身影中。翻开《2024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末,中山全市常住人口449.46万人,比2023年末净增3.64万人。与此同时,就业人员也在持续流入:截至6月底,中山新流入就业人员超50万人。
一桥飞架,带旺的不仅是文旅市场,还有中山的人才市场。借由深中通道,处于湾区腹地的中山,产业基础、人才生态、投资潜力被更多英才看到、熟知,一跃成为湾区人才“引力场”。
从“求贤若渴”到“投资于人”
清北引才数量创新高
5月末的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交流会上,中山企业神舞科技的新一代脑机接口产品ND8系统惊艳亮相,吸引众多关注。对神舞而言,2025年是研发与人才“双丰收”年——在3月份中山“引才团”的北京之行,神舞科技一举收获10名清北学子就业意向,其中3人一周后入职实习。
这趟北京之行,也刷新了中山赴清北引才的纪录:188位顶尖人才与中山企业“双向奔赴”,其中博士90人、硕士79人,硕博占比近九成,人才“含金量”十足。高密度、高层次引才的背后,折射出中山人才战略的深刻转变——“投资于人”。
何为“投资于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同时,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中山人才房。
对中山而言,这更是撬动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今年年初,中山即印发《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建成1个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部署10个以上行业应用模型,谋划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打造150个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
6月13日,中山正式启动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更高质量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围绕产业创新,中山提出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体系重构,力争到2027年,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无论是AI赛道还是产业革新,核心支撑都在人才。
从全省首发赴北大引才,到3个月内5度组团赴港澳揽才,中山的引才图谱始终紧扣产业脉动与发展所需,“以人才引领城市发展”的导向愈发鲜明。
八方英才跨海而来
“青春中山”磁力增强
6月底,黄裕翔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火炬高新区的中山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顿光电”),他下楼到设备层,与技术人员交流离子束辅助沉积镀膜机运行情况。入职不到半年,来自深圳大学的校招应届生黄裕翔已经在工艺工程师的岗位上提前转正,更在原先约定的年薪上迎来一次大幅“涨薪”。
“来中山,真的很值得!”黄裕翔感慨。决定入职前,黄裕翔也对博顿光电做足了“功课”:这家看似不大的光电企业,是中山光电界近年来崛起的一匹“黑马”,拥有高端离子源和高端离子束整机装备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各应用领域客户超过180家,是业内公认的国内离子束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站在这个平台上,黄裕翔相信自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深中通道这条“黄金走廊”的通车,不仅缩短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物理距离,更重构了区域人才流动的版图。越来越多像黄裕翔这样的青年才俊,正跨越伶仃洋,选择中山作为梦想起航的新港湾。
深中通道。
另一方面,随着“工改”、企业转型红利持续释放,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中山就业“蓄水池”扩容效应显著。企业转型升级与劳动者技能提升形成驱动效应,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91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6.9%,稳居全省前列。
这组亮眼数据,远非单纯的人口规模扩张,其背后折射的是一座城市发展潜力、魅力与活力的多维爆发。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创新“小巨人”,都能更便捷地获取匹配度高的人力资源、前沿技术支撑以及潜在的资本青睐,形成“人才聚集-产业升级-城市繁荣”的良性循环。
深中通道开通以来,中山的人才结构呈现“青春态”与“高引力”的变化趋势:
首先,人口结构“青春化”:根据七普数据,中山15—59岁人口在全省排名第3,仅次于深圳、东莞,人口结构活力充沛;2024年,中山全市16—24岁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同比增加30.5%,大量年轻人群加速涌入就业市场。
第二,青年人才吸引力提升: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50强城市榜单中,中山2024年位列全国第23名。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中,中山跻身全国第31名,排名较去年上升7位。
人才择城,选的是机会与未来。中山的“磁力”何在?
在于其快速吸纳、精准匹配、与产业同频迭代的能力。“百万英才汇南粤”多场赴外招聘会上,代表中山“出战”的清一色是行业龙头、链主、专精特新、“独角兽”和“小巨人”企业,亮出的岗位集中于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
落实广东“五有”政策,中山全力为毕业生筑巢:做到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扶持、创新有资助、求职有住所、落户有补助,通过全方位精准扶持,力促人才扎根、长远发展。
青年英才的跨海奔赴与加速集聚,不仅是深中通道带来的“地利”效应,更是中山前瞻布局产业升级、系统性优化人才生态所赢得的硕果。赢得青年,方能赢得未来;厚植人才沃土,方能铸就城市核心竞争力。
从“孔雀东南飞”到“人才新高地”
百场引才活动,揽入近3万英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孔雀东南飞”的潮流风行全国,“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传遍大江南北。现在,这句话又变成为“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
截至5月中旬,中山市镇两级已密集开展引才活动超130场,惠及企业超7700家,招引人才3万名。
澳门大学硕士付越就是其中之一。参加中山在澳门举行的专场招聘会后,大约三周,她就入职了三乡镇的中山市雄兵橡胶有限公司(下称“雄兵橡胶”)。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伍梅表示,公司正在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在马来西亚和孟加拉都开设了工厂。“由于海外业务扩张,公司急需更多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管理需求。港澳高校人才通常外语能力突出,中山组织的这趟港澳招聘之行,恰好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澳门中山籍学子交流会,以乡情为纽带,联结学子发展期许。
深中通道开通,也撬动了港澳人才辐射效能。梳理中山今年以来的引才行动,不难发现,“港澳引才”成为高频关键词。
中山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山密集组织企业奔赴港澳引才,在大湾区城市共同签订人才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以往,双方更多是聚焦人才交流活动,现在,结合‘百万英才汇南粤’的背景,我们真正把专场招聘会开到了港澳。”
今年港澳引才活动,中山企业共与177名港澳学子达成意向,其中硕博人才占比超半数。
“我们发现,中山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大舰队’企业,对港澳人才有明显需求。尤其是港澳高校硕博人才资源充足,我们也鼓励中山的博士博士后平台,把企业的招聘需求带到港澳。”
香港、澳门重点高校与中山人社部门,一直维持长期良性互动关系。今年中山与澳门高校进一步巩固了校企合作机制。香港以大湾区青年促进会为纽带,集合香港高校平台和人才资源,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来到中山孵化创业项目。
2025年中山市香港高校综合专场招聘会。
六个月,汇聚三万英才,这并非一时之功。
从清北揽才创纪录,到港澳引才辟新径,再到“青春中山”磁力的持续增强,中山正以超常规的力度和精准的布局,重塑人才引力场。当产业升级的雄心与人才成长的沃土深度交融,中山打造大湾区人才新高地的图景,将加速照进现实。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 林葳 谭莹莹
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